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动态

浅论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09 13:27    阅读量:1544

  狄欣怡( 三门峡市博物馆

  摘  要: 博物馆的三大职能是收藏、 展示和研究, 而收藏是展示和研究的基础。 博物馆作为文物收藏单位, 肩负着文物保护与保管的重要职责。基层博物馆虽然各方面条件有限,也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以更好发挥博物馆的职能作用。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预防性保护;馆藏文物;保存环境

  博物馆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的重要场所。博物馆的三大职能是收藏、展示和研究,而收藏是展示和研究的基础。博物馆作为文物收藏单位,肩负着文物保护与保管的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提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国家文物局2017年印发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加强馆藏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实现国家一、二级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全部达标。基层博物馆虽然各方面条件有限,但也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以更好发挥博物馆的职能作用。 


1 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1.1 预防性保护的概念

  预防性保护是1930年在意大利召开的艺术品国际研讨会上被首次提出的,该概念的提出翻开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新篇章。目前,预防性保护已经成为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的重要基础手段。预防性保护,重在预防。以前的文物保护是被动的,东西坏了再去修。文物修复本身就是对文物的一种伤害,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预防性保护则变被动为主动,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角度研究对文物的保护,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结合文物自身的物理性质,对馆藏文物保存和展示的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调控,最大限度地抑制和延缓环境因素对文物造成的破坏作用,着重于“防”。因此,预防性保护是馆藏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是延长文物寿命的重要方法,对文物安全健康保存具有现实意义。 

  1.2 预防性保护的目的?

  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是为实现文物藏品长久保存而开展的一项综合性工程,它是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监测、评估、调控干预等手段,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藏品的伤害,努力使文物存放的环境稳定、洁净,最大限度地阻止或延缓环境因素引起的文物性质的改变,从而实现文物藏品长久保存的目的。

  1.3 预防性保护工作内容

  为了改善可移动文物保存环境,2018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明确指出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文件指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测、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文物保存设施配置和博物馆防震减震。其中,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与调控、文物保存设施配置是最基础性的预防性保护。此外,文物藏品的日常养护、防止人为因素导致的藏品损坏,还有建立长效预防性保护风险预控机制,也是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内容。

2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

  2.1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重要性

  文物的保存环境影响藏品的寿命。除了人为毁坏和异常自然因素破坏外,文物的寿命是由它长期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的。文物保护要防治结合,对已经损坏的文物采取抢救性措施是当务之急,但首要的任务是预防,即创造适合文物的保存环境,使藏品尽可能不再发生自然损坏。仅重视修复抢救而忽略预防是错误的,要使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不再被动,就必须在文物损坏之前进行预防性保护。

  2.2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是指馆藏可移动文物收藏及展示的相对独立的空间的总称,它是文物展厅、展柜、库房、储藏柜中的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条件的总和。大量研究表明,造成博物馆文物损害的最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主要有污染气体、温湿度、有害生物和光辐射四大类。其中,对文物损害最为严重的是各种污染气体及环境湿度的大幅度波动。因此,开展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进行系统的综合管理,使馆藏文物存放环境稳定、洁净,最大限度地阻止和延缓环境因素对文物的伤害,是预防性地从源头上保护文物的关键所在。 

  2.2.1 稳定环境

  博物馆“稳定”环境,指的是将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控制在适宜指标下,防止环境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适宜指标是指文物本身已经长期良好适应且适宜文物存放的温湿度环境状态。此外,就温湿度而言,文物受湿度的影响更大,因此博物馆环境温湿度控制应采用湿度优先原则。

  2.2.2 洁净环境

  博物馆“洁净”环境,指的是将文物存放环境空气中的特征污染物浓度控制在安全极限值以内。因为不同材料对各种环境因素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所以不同材质的文物受主要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不同,尤其是特征污染物的影响。因此,需要控制这些代表性特征污染物的浓度。 

3 文物预防性保护主要措施

  国内大多数基层博物馆文物库房条件简陋,密闭性差,且缺乏恒温恒湿设备,再加上库房年久老化,对文物的保存相当不利。库房中存储柜架的老化损坏对于文物的存放也有重大隐患。此外,博物馆展厅和库房中也缺乏环境检测和调节设备,无法对文物存放环境进行有效监测和控制。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预防措施,是指通过应用管理和技术手段,控制文物存放空间的污染物浓度、温湿度和光照强度,包括文物存放及展示空间内的装修装饰材料及囊匣材料、展具密封性等方面,加强环境的监测和风险评估,采用必要的环境质量调控措施。基于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现状,国家近年来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产品、方案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目标要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主要有以下措施。

3.1 监测和调控文物保存环境质量

  3.1.1 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测

  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测是指配置监测终端,监测温湿度、有机挥发物(VOC)、有机污染物及光照度、紫外线等基本环境和污染物指标;建设存储和处理监测数据的环境监测平台,做好风险的识别、预测、预警及评价。为科学地进行环境调控,建立离线检测分析系统,配备离线检测设备,如高精度手持式检测仪,以人工方式对现场环境参数进行检测,为环境调控积累数据基础,实现对展厅、库房文物保存环境的准确感知。

  3.1.2 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

  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是指配置调控温湿度和污染物的主动调控设备,配置吸附剂、调湿剂等被动调控材料,以及博物馆展厅及库房专用照明设备。针对展厅内湿度波动较大,缺少必要的环境调控设备的问题,配置净化调湿机,为珍贵文物创造稳定、洁净的陈展环境;针对库房小环境湿度波动大、污染气体浓度高的情况,配置小环境调控设备控制湿度稳定,保证小环境洁净。

   展柜微环境调控。应用高效且对文物友好安全的吸附剂、调湿剂等调控材料,或采用空气净化器、微动力电子调湿机等调控设备来控制展柜微环境,是调控展柜微环境的主流方法。

②库房小环境调控。库房由于长期封闭,内部环境复杂,在库房缺乏温湿度监测和调节设施的情况下,库房外的天气状况基本决定了库房内的温度和湿度,温湿度的变化主要受库房建筑结构、天气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库房内夏季温度过高,雨季湿度过大,冬季温湿度过低,室内有害气体得不到及时处理,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配备加湿除湿一体机、空气净化机等设备来解决。 

 ③环境监测调控效果验证和控制系统。为保障对文物保存环境调控效果稳定性的及时感知,便于设备长期运行维护和集中管理,需建立环境调控效果验证检测系统,并结合远程集中调控网络系统,实现对环境关键系统设备“监测与调控合一”的目的,强化环境调控设备与调控监测效果的紧密结合。通过配置环境调控效果验证和控制系统,结合环境调控监测结果,能有效地制定更佳的环境调控方案,从而形成有效的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机制,提高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能力。

3.2 配置文物保存专用设施根据博物馆馆藏文物收藏保存情况和库房设施配置情况,配置符合安全要求的文物储藏柜架、专用囊匣等文物保存专用设施。

  3.2.1 文物储藏柜架主要包括多功能文物储藏柜、恒湿储藏柜、恒温恒湿储藏柜和重型横梁式文物储藏柜等。多功能文物储藏柜主要用于存放陶器、瓷器和相对稳定的金属类中小型文物,可根据文物大小来调节层板存放空间。对环境湿度较敏感的金属类等文物配置恒湿储藏柜,对环境湿度较敏感的纸质品、丝织品等文物配置恒温恒湿储藏柜。针对大型石质文物配置重型横梁式文物储藏柜。 

  3.2.2 文物储藏囊匣密闭式的文物储藏囊匣能够给文物提供一个良好的微环境,可以减少且减缓外部环境对文物藏品造成的损坏。即使大空间里的温度和湿度发生了变化,存放于囊匣中的文物也不会受太大影响。同时,存放于囊匣中的文物将免受空气中污染物的伤害,既减少了霉菌及微生物的滋长,又能防止尘土落在器物上。总之,文物储藏囊匣的使用能对文物藏品的保存起到很好的作用,是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措施。

  ①无酸纸囊匣。无酸纸是文物包装用纸和纸板,对文物十分友好安全。无酸纸由纯净纸浆制作,不含木质素、硫黄及回收纸浆,它的pH值在7以上,呈中性。无酸纸囊匣进行了结构设计,减少了黏合剂使用量,甚至不使用黏胶剂。使用对文物没有不良影响的无酸材料,让文物处于无酸环境,结合不同质地珍贵文物收藏保护的环境需求,为馆藏珍贵文物量身设计制作环境友好型的无酸纸囊匣,是平稳改善文物保存微环境的重要手段。

  ②碳纤维囊匣。碳纤维囊匣是用高新材料技术,选用无污染、质量轻且强度高的碳纤维材料,采用计算机整体设计,使用模压工艺,对碳纤维布进行制图、切割,最后在模具内一次成型。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导热和热膨胀系数小等优异性能,其密度仅为钢的1/4,但强度是钢的10倍,是制作囊匣的理想材料,在不增加囊匣重量的前提下,能大幅提高囊匣的坚固性,从而确保文物的安全。碳纤维囊匣的内盒用无酸纸制作,以隔离文物与碳纤维外盒的接触,保证内部微环境的无酸,碳纤维囊匣的内衬采用质地柔软、富有弹性、不易变形,且无污染、不排放有害介质的无酸棉纸、无酸性填充棉或EPE珍珠棉等。内衬根据文物形状尺寸量身定做,与文物紧密贴合,从而降低冲击、震动等对文物的伤害,减缓温湿度波动及污染气体的影响,达到更有效的文物保护目的。

 

  3.3 建立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制度建立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制度,需要从项目管理和工作流程两方面加以重视,完善日常管理工作,在运用各类监测手段和良好的博物馆建筑环境控制条件下,对文物微环境实现稳定、洁净控制和风险管理,以达到良好的预防保护作用,使预防性文物保护管理机制全面完善。基层博物馆应强化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积极开展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调控工作,研究并建立具有单位特色的博物馆环境质量监测调控及风险评估管理体系,从规章制度、管理程序、设施装备等方面对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机制进行规划,建立制度化、标准化的预防性文物保护工作流程。在藏品保管部安排专职工作人员,承担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测和调控管理工作,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4 结语综上所述,基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需要在之前所做工作的基础上,优化保护方案的技术手段与内容,丰富预防性保护产品,全面提高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水平。坚持文物预防性保护原则,以及洁净、稳定的可移动文物保存环境理念。针对当前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缺乏环境调控设备与系统等问题,运用最新的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研制适用于博物馆馆藏环境监测、调控和预警管理的系统方案。同时,建立有效调控馆藏文物环境的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改善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文物预防性保护意识,以便建成科学保护文物的长效机制,提升博物馆文物收藏保管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徐方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发展浅析[N].中国文物报,2019-11-08005.

[3]李妮,潘禄明.崇左市壮族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实践[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0):101-103.

[4]王文刚.天水市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实践[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9):94-96.

[5]密淑飞.文物收藏和保护中的预防性保护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5):234-236.


推荐阅读